駕車人士最易頸椎痠痛

駕車人士最易頸痠痛

日期:2019年01月04日(星期五) 報章:環球新聞時訊報 標題:駕車人士最易頸椎痠痛 有些針對職業司機健康的調查發現,高達半數的的士司機,在過去一年曾發生下背痛或頸部痠痛的情況。原因包括長時間開車、姿勢不良、搬重物及長時間重複性的動作。尤其長時間開車,稍不注意就會形成頭向前傾、下巴突出、肩膀向前(圓肩)、彎腰駝背等不良姿勢。 此外,長時間固定不動的姿勢與繃緊的神經,都會使頸部及肩膀肌肉容易僵硬,例如新手開車時,總會不由自主地緊抓著軚盤,時間久了就會引起肌膜疼痛。當不良姿勢和過份疲勞累積時,就會影響脊骨健康,造成脊骨移位或變形的問題,各樣痛症也會一一纏身。 人體的皮膚、血管、肌肉、韌帶、骨骼等,都滿佈神經末梢,而在頸椎附近緊貼著很多重要的神經線及椎動脈,因此當頸椎受傷或錯位時,椎動脈會因而作出收縮反應,減少血液輸往腦部,使患者出現後枕與頸背地方僵硬痠痛、頭痛、臉部痛楚或頭暈等現象。嚴重者更會頸膊疼痛、肩膀、手部甚至手掌痺痛等,並可能有上肢麻痺或上肢部份肌肉乏力的情況。 當身體肌肉產生痠痛時,其實是一個保護身體的警號,提醒我們身體的某一部位出了問題。正視問題所在,並及時找專業醫療人員醫治,這是愛護身體的做法。在接受適當的治療後,疼痛和不適的感覺會減少,而原本在上肢出現的病徵,會相對減輕甚至消失,並似有向頸椎的方向退卻的情況,這標誌著頸患有良好的進展。 最有效減少出現頸背痛機會的,其實是保持活躍及擁有積極態度。多做舒緩肩頸運動,可放鬆頸部過緊的肌肉,減少肩頸痠痛和頸椎移位的風險。

成年人扁平足多關鞋事

成年人扁平足多關鞋事

日期:2018年12月07日(星期五) 報章:環球新聞時訊報 標題:成年人扁平足多關鞋事 現今的都市人中,至少有60%的人腳部有健康毛病。最常見的腳部問題,大部分來自於腳長繭、足部疼痛、足部結構變形、扭傷後不耐久站或久走、穩定性差、容易跌倒及腳臭等情況。以上情況可能關乎不同痛症,但這些不同痛症,最終可能和扁平足有關。 我們每隻腳有26塊骨頭,由多條韌帶及肌腱帶把它們連繫一起。腳部內側呈拱橋形狀,稱為足弓,足弓的作用是吸收走路及跑跳時產生的震盪。扁平足就是患者腳內側的拱橋出了問題而下塌,吸震能力受影響,因此患有扁平足的成年人,很多都會出現腳踝或步姿的問題。 初期的扁平足一般沒有明顯的病徵,但在外觀上仍可察覺足弓呈塌陷的情況。大家可以做一個簡單測試:若站直時,足弓位置連一隻手指也放不進去,便有可能患上扁平足了。當然,實際的診斷可能需要照足部X光、來確定骨骼的形狀和位置,以及有否異常的黏連。 扁平足成因可分為先天和後天影響兩大類。令人驚訝的是,在本港,發覺大部分成年人的扁平足問題,都和後天長期穿着不合適的鞋履有關。 治療扁平足的第一步,是改善腳部因扁平足而產生的不良人體工學。因扁平足會改變了正常的走路姿勢,因而較容易引起其他骨骼及關節毛病,甚至導致長期的腳痛、膝痛及腰痛。度身訂造合適的鞋墊,便可改善腳部的人體工學,減少扁平足的影響及減慢它的惡化。 但由扁平足引起的腳痛、膝痛、腰痛等,未必因使用了合適的鞋墊,便可即時改善,必須仔細檢查清楚,逐一給予針對性的復健及運動治療,及早改善。

坐骨神經痛症可大可小

坐骨神經痛症可大可小

日期:2018年12月03日(星期一) 報章:都市日報 標題:坐骨神經痛症可大可小 上星期日為新家園協會的基層新移民人士做義診服務。我和一班脊醫及推拿師義工團用了三個半小時時間接見了大約150名痛症人士。當中大部分也是坐骨神經痛及腳痛。因為他們在香港大部分都是從事勞動工作,包括酒樓、搬運、地盤等,常常受到勞損。他們告訴我們義工,起初只是一般腰痛,有一點酸酸感覺。但慢慢地腰痛就開始伸展到腳走路時,腳會有一點拉著,只可以走一、兩分鐘便要坐下休息。有一些發病時,腳會感覺麻痺無力,但因為收入問題,他們不能放假休息,只好服用止痛藥或看看跌打醫師來止一止痛。我們為一位坐骨神經痛的患者做了腰骨矯正。為腰肌肉做推拿按摩,還教授一些伸展運動來減輕病情。做完後,他感覺腰的壓力少了,走路也可以舒服點。但因為問題比較長時間,所以不能一次便可治療好。但我相信如果仔繼續做治療,情況一定有好轉。 對於一般患腰痛人士,我常常建議他們一定要照一次X光來看看腰椎第四、五節 (L4,L5)有沒有退化或移位。如果有就一定要及早治療,免得後患無窮。大多數在X光裡,脊醫會留意腰骨是否有骨刺,這是代表腰骨出現了勞損,令到軟骨包括椎間盤、韌帶有磨損。另外,腰骨正面是否直,側面是否有正常生理弧度,這是非常重要。因為若果正面的腰骨有一點側彎,偏向一邊就會影響腰椎神經線的位置,造成腰椎神經線受壓,嚴重可以導致坐骨神經痛。如果側面的腰骨欠缺正常生理弧度,可以產生腰椎過份受壓,盤骨出現移位。 坐骨神經痛的一個共通點是臀部肌肉過緊,走路會感覺痛楚,因此每一天要定時伸展腿肌肉,不要久坐及走路不能超過半小時。一些對坐骨神經痛有幫助的運動,如游泳,可讓身體放鬆,也可以伸展腿肌。坐骨神經痛人士切勿向前彎腰,因為這樣會加大椎間盤壓力,導致突出。最後,若果腰痛問題長達半年也沒好轉,就應找脊醫做一次脊骨檢查及評估了!

留意孩子會否內八字腳

留意孩子會否內八字腳

日期:2018年11月09日(星期五) 報章:環球新聞時訊報 標題:留意孩子會否內八字腳 父母照顧子女當然無微不至,子女每個成長的階段,父母也要關注不同的問題。就像孩子初學走路時,很多父母擔心他們能否走得穩。對於初學走路的孩子(約2至4歲)來說,最容易出現內八字步態(俗稱「內八字腳」)的問題。要留意的是,女孩出現內八字步態的比例高於男孩,約為2比1。 發生內八字步態的主因是髖關節旋轉(Hip Rotation)異常,最常見為股骨向內扭轉(Internal Femoral Torsion)。這會導致股骨頭前傾(Femoral Anteversion),加大走路時的不平衡,孩子為免走路時跌倒,腳掌會不自覺地向內傾斜,日積月累形成內八字腳的步態。 … 閱讀更多

頸因性頭痛的病徵及檢查方法

頸因性頭痛的病徵及檢查方法

日期:2018年10月19日(星期五) 報章:都市日報 標題:頸因性頭痛的病徵及檢查方法 一般人出現頭痛時都會先服用止痛藥,希望可以藥到病除。我在診所裡見患頭痛的病人時,他們也訴說起初服用止痛藥真的有幫助,不過慢慢地頭痛又會回來,而出現頭痛的次數也漸漸頻密,一星期有一至兩天頭痛得不能工作。 這時候,他們便會去找西醫做檢查,但發現一切正常,沒有腫瘤,也不是血管堵塞。沒有生命危險,不是不治之症如腦癌或中風、爆血管,但又找不到原因,唯有繼續食止痛藥。 其實下一個需要檢查的部位是頸部!第一,做一個頸椎X光或磁力共振,看看頸椎有沒有失去了弧度,頸椎第一、二節有沒有錯位或移位。第二,就是檢查頸部的活動能力是否正常。頭可以向上向下,轉左轉右嗎?如果頸部的活動範圍受到限制,那就代表頸椎出現了問題。第三,了解病人本身有否長期肩頸痛。不只是累或疲倦,而是有頸痛或只要輕輕按頸部、肌肉也感到痛楚。有時病人會告訴我,他們常常有「瞓捩頸」,或早上起床頸部特別痛或僵硬。這正正就是頸因性頭痛的病徵了! 因為頸椎第一、二節神經線是控制腦部、眼、耳的運作。如果頸椎第一、二節有出現移位,便會壓住神經線,出現頭痛、頭暈、耳鳴、眼疾等問題。因此,最好的治療方法是做頸椎矯正。另外,也需要看看病人的頸椎弧度是否有問題。如果過直就要為病人矯正頸椎,及教授合適運動確保可以完全康復。 一般都市人因為長期用手機,容易頭向下傾,令頸椎第一、二節移位。建議大家每一小時要做伸展運動,最少也要頭向上頸向後拉,確保頸椎有正常弧度!

非手術治療椎間盤突出

日期:2018年10月12日(星期五) 報章:環球新聞時訊報 標題:非手術治療椎間盤突出 香港人腰部痛症十分普遍,當中最常見的原因可算是「椎間盤突出」了,尤以30-50歲的男性最容易患上。主要因為這是工作能力最旺盛的年齡,很容易因工作繁忙,疲勞日積月累,為腰部帶來過分的負擔。要注意,引起腰痛、腰椎間盤突出的工作,並不限於要經常搬動重物的勞動工作。成千上萬辦公室人士經常坐在電腦前,忽略了放鬆腰部肌肉,或姿勢長期不正確,因而對腰椎造成很大壓力,長遠便有機會引起椎間盤突出。 椎間盤是用來承擔上、下椎骨之間的壓力,讓骨與骨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,有吸收震盪的作用,令我們可以靈活運動,減輕震盪對身體的傷害。椎間盤突出就是當腰部椎間盤開始退化,再加上長期搬動重物、不正確的姿勢等,令椎間盤的纖維環破裂,髓核組織從破裂處突出,壓住脊椎神經,因而產生疼痛及麻痺等問題。嚴重者下肢肌肉功能會受阻,引致下身癱瘓或大小便失禁等情況。因此一旦有椎間盤突出的症狀,應盡快求醫。 現時醫治椎間盤突出的方法大致可分為兩種:手術和非手術治療。而非手術治療在香港已到了一個很成熟的階段,一般會以手法矯正治療為主,再配合物理治療,令突出的椎間盤縮小,從而提升椎間孔的空間,讓神經線不再受壓。近年本港亦引入了不少治療椎間盤突出的外國新科技,例如「椎間盤突出減壓床」,是一種配合了減壓及牽引技術的治療牀。 美國曾經有脊醫研究報告指出,要讓突出的椎間盤縮小,其中一個非手術方法就是要令椎間盤內壓力(Intradiscal Pressure)減少。而椎間盤突出減壓牀正正就能運用減壓牽引來調整脊椎之間的距離,再運用自動前後屈伸擺動(Flexion)的功能,達到椎間盤負壓力(Negative Pressure)的效果,經過一段時間治療就能把突出的椎間盤縮小,甚至可以復原到原來位置。

每年學童脊骨檢查

每年學童脊骨檢查

日期:2018年10月02日(星期二) 報章:都市日報 標題:每年學童脊骨檢查 暑假剛完畢,孩子們已回到校園生活,開始新的學期。每年暑假期間看得最多的症就是學童。有很多家長都會帶他們的孩子來到診所,接受學前脊骨檢查及寒背評估。參加學童脊骨檢查的人一年比一年增多,原因是(一)家長了解護脊知識,開始重視脊骨保健;(二)有賴脊醫協會不停在傳媒推廣護脊知識。 一般為學童檢查的內容,首先是檢查脊骨及姿勢有否出現寒背、頭部向前傾及出現圓肩膀(Rounded Shoulder)等問題。接著就是要求他們向前彎腰,利用脊柱側彎儀器為學童檢查有否患上脊柱側彎。如果向前彎腰時,一邊肩胛骨有突出,儀器上就會顯示度數的偏差,這就可能是患上脊柱側彎的早期病徵,然後就需要接受X光檢查來作進一步確定。 除此之外,還會檢查學童走路的步姿,主要是檢測有否患上入字或外八字腳。形成此問題的成因可以是髖關節出現錯位。其中有一案例,張太的4歲女兒由於有入字腳的問題,令雙膝頭經常互相摩擦而跌倒,因此前來看脊醫。從張太口中得知女兒自小就喜歡內屈雙腳成「W」型而坐,慢慢成了習慣。其實這種坐姿很容易令髖關節錯位。我為她的女兒做了盤骨及髖關節矯正,然後再教張太如何每晚為女兒做關節向外的按摩手法。經過兩星期的治療及每晚按摩,女童的入字腳大大得到改善,走路沒像以前那樣容易跌倒。 孩子如能每年做一次詳細的脊骨檢查,對他們的成長是很有幫助。另外,如果能養成良好的執書包習慣,防止背負過重的書包上學,更能有效地降低患上脊椎痛症毛病,預防寒背發生。

低頭族小心頸椎移位

低頭族小心頸椎移位

日期:2018年8月17日(星期五) 報章:環球新聞時訊報 標題:低頭族小心頸椎移位 何女士今年43歲,從事網上媒體行業,需要經常使用電腦,約一年前開始出現頭痛情況,起初每星期出現兩至三次頭痛,但頭痛次數陸續增加,痛楚的範圍也由頭部後腦位置一直向下伸延,直達兩肩。 其實在現今的香港,像何女士的個案可謂無日無之。就算工作並非要長時間用電腦,大部分人每天用電腦、手機的時間都不會短,而且很多人在使用電腦時,都會不自覺地把頭部的重心向前傾,形成臉部向下,肩膀向前屈曲,手部缺乏承托,並且經常會維持一段長時間。再加上缺少運動,肌肉僵硬難以舒展,因而很容易就會感到肩、頸、膊痛。 這時,頸椎很有可能已經出現移位了,嚴重者更會出現手部痺痛無力、肌肉萎縮、頸椎間盤突出、增生骨刺及加速頸椎關節退化等問題。痺痛的出現,是因為當頸椎第六、七節移位,神經線受壓,周邊肌肉會收緊,患者不單感到肩頸疲勞疼痛,有時更會出現手痺痛,感覺好像螞蟻爬過,痛則有如閃電,並可以由手臂一直伸延至手指尖。 一般來說,接受適當的治療後,疼痛和不適的感覺應會減少,而原本在上肢出現的病徵會減輕甚至消失,並似有向頸椎的方向退卻的情況,這標誌着頸部問題有良好的進展。相反,若一直得不到適當醫治,疼痛和不適會加重,並由頸部擴散至肩部、上臂、手掌,甚至有上肢麻痺或上肢部分肌肉乏力的情況,對生活造成很大影響。 最能減低頸椎痛風險,就是多做伸展運動,注意日常姿勢,尤其應注意電腦與電腦枱的高度,避免長時間做「低頭族」。 萬一出現頭頸痛或手痺痛而久久未能改善,應盡快找專業醫療人員作出診斷,及接受適當的治療。

關節需要保養

關節需要保養

日期:2018年9月14日(星期五) 報章:環球新聞時訊報 標題:關節需要保養 關節是在人體中,骨骼與骨骼之間互相連接並能活動的部位,有著相當重要的角色。在人體內組成關節的部分,包括關節面、關節腔、關節囊、韌帶和肌腱。有些關節可以自由活動,有些只能微動,而有些是不能動的。關節的活動程度是取決於關節本身的位置、神經的支配及其周圍肌肉的配合,在一定範圍內活動。 關節除了可以用活動功能來分類之外,還可根據關節的構造,分為纖維關節、軟骨關節及滑液關節。人體內大多數的關節是屬於滑液關節(Synovial Joints),由於此類關節含有關節腔,用以隔離形成關節骨骼的末端,讓關節有空間來分泌滑液,使骨骼在潤滑的環境下能自由活動。 在人生最初的二十個年頭,骨骼關節系統不斷生長,但隨著年齡的增長,骨骼關節的生長就會減慢,甚至流失損耗速度比生長來得快,因而形成各種關節的毛病。 不想自己過早出現關節痛的問題,就得要好好保養。首先是要控制體重,以減輕關節負擔。其次是要強化肌肉以鞏固關節,可選擇游泳、慢速行走等運動。如有關節錯位現象,應該盡快尋求治療,以減輕因錯位所產生的壓力,保持關節健康。此外,亦要盡量避免進行蹲踞、彎腰、上落樓梯、爬山、提重物等,增加關節負擔的動作或活動。亦要避免令關節溫度過低,可使用溫熱敷的方法,這也可以舒緩關節患處的痛楚及僵硬程度。 而蛋白多糖(Proteoglycan)是製造軟骨的其中一種成分,其功用就像海綿一樣,保存軟骨內的水分,使軟骨有減低磨擦及避震功能。研究顯示葡萄糖胺能刺激軟骨細胞生產更多的蛋白多糖,使軟骨的新陳代謝正常化,有助減少軟骨損懷。因此,在營養保充方面,可以服用葡萄糖胺或膠原蛋白即沖劑等,來幫助修復關節營養。

產後盆骨移位可致痛症

產後盆骨移位可致痛症

日期:2018年8月15日(星期一) 報章:都市日報 標題:產後盆骨移位可致痛症 我剛去了嬰兒用品展,除了為女兒添置用品及報讀一些課程外,也有另一個任務,就是參加脊骨肌腱病症協會在會展內的活動,為市民做脊骨及盤骨檢查。 其實很多媽媽也不知道產後對盆骨的影響。產後盆骨會移位,身體自然失去平衡,令脊骨出現錯位,漸漸神經線就會受壓,形成很多痛症發生。 大約每十個接受檢查的婦女當中,就有八個說自己有腰骨痛情況,而有部份人的情況更愈來愈嚴重。她們一直以為產後腰痛是很正常的事,因此沒去做任何檢查或求醫。 其中為有一位三十歲左右的陳女士檢查盆骨時,發現左邊盆骨明顯地偏高,而右邊盆骨偏低及有旋移。再觀察她的整體姿勢,發現她有高低膊的問題,當向前彎腰時兩邊腰肌都會痠痛疲累。她的檢查結果主要是盆骨不正,讓腰椎第4,5節錯位。若不正視,腰椎神經線便會受壓,最後就會造成腳痺無力及抽筋。 原來陳女士早在數月前已出現腳痺及經常抽筋的情況,她還以為自己是疲勞所致。在接受了無痛的脊骨及盆骨矯正治療後,陳女士感覺腰部至盆骨位置的痛楚減少了,走起路來也輕鬆多。 其實,如果女士們想自我評估一下盆骨是否有移位,最方便而又簡單的檢查方法,就是站在鏡子前,看看自己前面兩邊盆骨位置是否平衡,如出現高低不平,那很有可能盆骨有移位。之後再把雙腳拍合起來,檢查膝蓋與膝蓋之間有否多過8cm的距離。如果有,這就有可能是髖關節或一邊盆骨出現外旋。定期脊骨及盆骨檢查是必需的,不要呆呆等著痛楚來臨,快快接受脊椎檢查!